0%

列表和元组

Python 列表(List)与元组(Tuple)详解

在 Python 中,列表(List)和元组(Tuple)是两种常用的序列类型,用于存储多个元素。它们的核心区别在于可变性:列表是可变的(元素可修改),而元组是不可变的(元素一旦创建就无法修改)。本文将详细介绍两者的用法、区别及适用场景。

列表(List):可变的序列

列表是 Python 中最灵活的序列类型,使用方括号 [] 定义,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,支持添加、删除、修改等操作。

基本定义与创建

1
2
3
4
5
6
# 空列表
empty_list = []
# 包含不同类型元素的列表(Python 列表支持异构元素)
mixed_list = [1, "apple", 3.14, True]
# 嵌套列表(列表中包含列表)
nested_list = [1, [2, 3], [4, [5, 6]]]

访问元素

通过索引(下标)访问元素,索引从 0 开始,支持负数索引(从末尾计数,-1 表示最后一个元素)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fruits = ["apple", "banana", "cherry", "date"]

# 访问单个元素
print(fruits[0]) # 输出:apple(第一个元素)
print(fruits[-1]) # 输出:date(最后一个元素)

# 分片(切片):获取子列表,语法为 [start:end:step],左闭右开
print(fruits[1:3]) # 输出:['banana', 'cherry'](索引1到2的元素)
print(fruits[:2]) # 输出:['apple', 'banana'](从开头到索引1)
print(fruits[2:]) # 输出:['cherry', 'date'](从索引2到结尾)
print(fruits[::2]) # 输出:['apple', 'cherry'](步长为2,间隔一个元素)

# 复制列表(创建副本,修改副本不影响原列表)
fruits_copy = fruits[:]

修改元素

列表是可变的,可直接通过索引修改元素:

1
2
3
numbers = [1, 2, 3, 4]
numbers[1] = 20 # 将索引1的元素改为20
print(numbers) # 输出:[1, 20, 3, 4]

添加元素

  • append(x):在列表末尾添加元素 x
  • insert(index, x):在指定索引 index 处插入元素 x
  • extend(iterable):将可迭代对象(如列表、元组)的元素添加到末尾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colors = ["red", "green"]

colors.append("blue") # 末尾添加
print(colors) # 输出:['red', 'green', 'blue']

colors.insert(1, "yellow") # 索引1处插入
print(colors) # 输出:['red', 'yellow', 'green', 'blue']

colors.extend(["purple", "orange"]) # 批量添加
print(colors) # 输出:['red', 'yellow', 'green', 'blue', 'purple', 'orange']

删除元素

  • del list[index]:删除指定索引的元素。
  • list.remove(x):删除第一个值为 x 的元素(若不存在则报错)。
  • list.pop(index):删除并返回指定索引的元素(默认删除最后一个)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languages = ["Python", "Java", "C++", "Python"]

del languages[1] # 删除索引1的元素
print(languages) # 输出:['Python', 'C++', 'Python']

languages.remove("Python") # 删除第一个"Python"
print(languages) # 输出:['C++', 'Python']

popped = languages.pop() #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
print(popped) # 输出:Python
print(languages) # 输出:['C++']

常用操作

  • len(list):获取列表长度。
  • list.count(x):统计元素 x 出现的次数。
  • list.sort():对列表排序(原地修改)。
  • list.reverse():反转列表(原地修改)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nums = [3, 1, 4, 1, 5]

print(len(nums)) # 输出:5(长度)
print(nums.count(1)) # 输出:2(1出现的次数)

nums.sort() # 排序
print(nums) # 输出:[1, 1, 3, 4, 5]

nums.reverse() # 反转
print(nums) # 输出:[5, 4, 3, 1, 1]

元组(Tuple):不可变的序列

元组使用小括号 () 定义,元素不可修改,适合存储不需要变更的数据。

基本定义与创建

1
2
3
4
5
6
7
8
9
10
# 普通元组
tup1 = (1, 2, 3, 4)
# 单元素元组(必须加逗号,否则会被视为普通括号)
single_tuple = (5,)
# 空元组
empty_tuple = ()
# 省略括号的元组(Python 允许)
implicit_tuple = 10, 20, 30
# 嵌套元组
nested_tuple = (1, (2, 3), (4, 5, 6))

访问元素

元组的访问方式与列表完全相同,支持索引和分片:

1
2
3
4
5
animals = ("cat", "dog", "bird", "fish")

print(animals[2]) # 输出:bird(索引2的元素)
print(animals[-2]) # 输出:bird(倒数第二个元素)
print(animals[1:3]) # 输出:('dog', 'bird')(分片)

不可变性说明

元组的元素一旦创建就无法修改,试图修改会报错:

1
2
tup = (1, 2, 3)
tup[0] = 10 # 报错:TypeError: 'tuple' object does not support item assignment

注意:如果元组中包含可变元素(如列表),则该元素内部可以修改:

1
2
3
mutable_in_tuple = (1, [2, 3], 4)
mutable_in_tuple[1][0] = 20 # 元组中的列表元素可修改
print(mutable_in_tuple) # 输出:(1, [20, 3], 4)

元组的常用操作

虽然元组不可变,但支持以下操作:

  • len(tuple):获取长度。
  • tuple.count(x):统计元素 x 出现的次数。
  • tuple.index(x):返回元素 x 第一次出现的索引。
  • 元组拼接(创建新元组,原元组不变)。
1
2
3
4
5
6
7
8
9
t1 = (1, 2, 3)
t2 = (4, 5)

print(len(t1)) # 输出:3
print(t1.count(2)) # 输出:1
print(t1.index(3)) # 输出:2

t3 = t1 + t2 # 拼接元组(创建新元组)
print(t3) # 输出:(1, 2, 3, 4, 5)

列表与元组的核心区别

特性 列表(List) 元组(Tuple)
定义符号 方括号 [] 小括号 ()(可省略)
可变性 可变(可修改、添加、删除元素) 不可变(元素创建后无法修改)
性能 略低(需维护可变结构) 更高(内存占用少,访问速度快)
适用场景 元素需动态修改(如数据收集) 元素固定不变(如配置、常量)
哈希性 不可哈希(不能作为字典的键) 可哈希(可作为字典的键)

如何选择:列表还是元组?

  • 用列表:当需要添加、删除或修改元素时(如动态收集用户输入、存储可变更的数据集)。
  • 用元组:当数据一旦创建就不需要修改时(如存储配置项、函数返回多个值、作为字典的键)。

示例:函数返回多个值(本质是返回元组)

1
2
3
4
5
6
7
8
9
def get_user_info():
name = "Alice"
age = 30
return name, age # 隐式返回元组

user = get_user_info()
print(user) # 输出:('Alice', 30)(元组)
name, age = user # 解包(元组特有的便捷操作)
print(name, age) # 输出:Alice 30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

表情 | 预览
快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吧~
Powered By Valine
v1.3.10